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

【游泳】追求的是時間還是證書?



最近一位朋友對於坊間游泳教學機構的「證書機制」感到疑惑,覺得游泳應該是一項比速度快慢為訴求的運動,但、怎就變成以「頒發證書」為目標了呢?他認為,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以「進步了多少」來評斷效果才是。而又有很多學員,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後,發現自己怎麼還是游這麼慢,所以後來又跑去找別的教練學習了......

關於這點,我想,這應該只是一體兩面的事情,而不是誰是誰非的問題;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。



首先,先看一下證書機制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?其實,證書機制無所不在,它是一個能力的認證;例如:畢業證書、程式語言證書、救生員證書、教練證書、或是運動會的獎牌......。這些東西拉拉雜雜實在是太多,不勝枚舉了。

但它表達的就是一個認證的功能 - 「我證明你達標了」。

有些認證需要通過一些極端的測驗才會頒發,例如競賽中得到的獎牌;有一些認證,則是通過一連串的學習,最後達到通關標準就給予承認,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拿過的一些畢業證書。

這些證書的「力量」與否,其實也端看那個「最後關卡的難易度」,例如拿個奧運金牌,就代表了那次是處於一個天下無敵的境界。

所以,我們應該可以同意,證書是代表了某種實力,而那個實力的強弱,就看證書本身的嚴苛程度了。

舉例:到一家公司應徵工作,拿著台清交的文憑就比較吃香;因為我們都能理解,這些證書不是隨隨便便都能拿得到的。

這就是證書的差別。

而泳訓機構的證書,其實也是類似的作用:
其一,它可以給予學員一個認定的標準。
其二,它也是一個學習的目標。這就跟「進步了多少」是一樣的意思。如果我從這一級升等到下一級,就代表一個能力的進步。
其三,這也是一個鼓勵的作用(「鼓勵」對於初學者來說尤其重要)。

所以從這個附圖中(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)可以理解,當一個初學者逐漸進階的時候,他的內心一定是充滿喜悅的。當然,從時間的縮短來看也行,例如本來10分鐘完成的距離,現在只要8分鐘;但這兩個面向,其實表達的是同一件事。只是用認證的方式比較粗略,用計時的方式比精準。

就好比剛才提到的例子,一家公司這次來了兩位台清交的應徵者,該怎麼取捨呢?有些公司還會適時地參考應徵者的「在學成績」來依據,這時,是不是對於能力的應證又更清晰了一些呢。當然,包括談吐、經歷等等也是個重點,但現在我就不深入討論這個部分了。

對於某些人來說,他要的只是一個證明,所以拿到一份證書就夠用了,反正考100分可以過關、考60分也一樣過關;證書的功能就是「過關」的意思。

而如果要求仔細一些,也有些證書雖不具備過關的意思,但卻是更清晰表達出「能力的程度」。例如:英文多益檢測、出國留學時的托福......這類考試,就是以數字來分析考者的程度,卻沒有一個所謂過關即可的標準;因為有些機構門檻是要求多益500分即可,有些卻要求要達到850分才行~
這一切端看後面的需求而定。

而無論哪一種方式,都只是一份能力的認證,有些人執著於分數(時間),我們就給他看分數,有些人喜歡進階的感覺,我們就給他看證書(或評等)。

等到一段時間過去了,有些人覺得滿足於現況,那麼這次的學習經驗就是滿分;而有些學生卻想要更進一步,他的確可以找不同的老師來進行下一階段。這是毫不違和的事情~

畢竟,我們從小到大,本來每一個階段的老師都會不同,有的負責啟蒙、有的負責開發、有的引領我們到更深奧的階段,最後會塑造出來怎樣的模型,真的因人而異;並不是讓人從一而終的老師,才是最佳選擇。一切都是需求!

就像指導國家級選手的教練,有時他們一樣會把選手送到更進階的地方訓練,難道說,這是表明「哥不行了,請另請高明吧!」?當然不是。

能看得出需求而給予不同的指導或分派,這才是高明的地方;所以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。

例如:我現在游的菜單就是「小學生的菜單」,指導我的教練雖然沒說,但我心裡很明白!我不會抱怨他「給我這個東西是什麼鬼,太瞧不起人了。」因為我根本就曉得,我現在就是小學的程度啊!不這樣練,難道吃中學菜單我啃得動?可能會滿地找牙了...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