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

第一美人「葉佩雯」出席各類媒體活動...


這些天看了一篇很震撼的文章,是中國時報的一位記者陳志東先生寫的:【中國時報 請停止踐踏媒體尊嚴】!乍看標題非常聳動,近觀之下、果真駭人聽聞。但其實,對同是媒體從業人員的我來說...也只能淡淡地嘆了一口氣、不稀奇了。😔

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,就是形容目前媒體業的「廣告置入文」文化,只是他用的是自己手邊的真實案例來佐證;有興趣了解細節的朋友,可以到他的FB去瞧瞧,我在最下面嵌入了連結。

我得老實承認,看完之後我的心情是激動的,包括現在寫這篇小文時,心跳都砰砰地加快了不少;但我也相信,自己還真沒種寫出這樣的一篇,即便是我曾經知道了些什麼類似的情節。😞

我只能說,如果媒體主事者心中的主要獲利模式就是「跟廠商要錢辦事」,那麼、媒體價值就會慢慢地凋零殆盡;日後別說什麼媒體影響力了,或許成為過街老鼠也不是不可能。

說真的,跟廠商收錢辦事這招,真的似乎是一個快速獲利的好方法!光想想都讓人興奮不已。但時間久了,任何內容只要是「時間、成本」跟獲利無關、或跟獲利不成正比,自然就會被慢慢地剔除。這樣的情況久了,就再也不會出現什麼有價值的報導,只剩下一些廣告置入或譁眾取寵的假消息了。

「葉佩雯」她總是粉墨登場,你看到的那面永遠是最美麗的。😍

我很同意有「收錢辦事」這個獲利模式,但它應該不是唯一的經營模式,在比重上面應該有所調整及標明。而部分媒體經營者、或新加入媒體經營領域的新媒體經營者,都以為收錢辦事很容易;其實在圈內待久了,真的應該好好地看出來...【這哪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?!👋

我有一個媒體老同學,她檯面上總是幫廠商說好話,但其實私下卻常常說出一些對產品的真實見解,相當獨到、一針見血。
「妳怎麼不在報導中這麼介紹呢?」我說。
「萬一廠商以後就不下預算給我們了怎麼辦?」她皺著眉頭。
「不會吧,你還擔心這個?這廠商不是早就這麼做了嗎?」我笑笑。
其實,距離廠商上次給她預算的時候,已經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了,但...就曾經這麼溫柔地摸摸她的頭,有些人就像怕失去愛情一樣,日復一日、痴痴地繼續等著恩寵。媒體的尊嚴與專業,在她心中早就消失無蹤。

廠商或廣告公關公司的人也曉得這點,所以某些媒體搖尾久了,出錢的廠商也就越加看不起這類媒體;表面上他們還是會對記者們「大哥好、大姐好」的稱呼,其實內心真正要的只是媒體的發聲平台幫他們做「產品露出跟鼓掌叫好」的動作罷了。而當他們認為這是花點錢就可以操的時候,誰還在乎你、或是你背後平台的中立性及專業度與否?

更有甚者,某些媒體使出這招後、卻還是拿不到獎賞,於是乎想藉由「修理廠商」來得到預算;所以常常大筆一揮,報導內容盡是該產品滿滿地負面消息。而廠商有時候也很霸氣,看到不符合心中預期的親善報導內容出現時,就決定「封鎖該媒體」給他們個嚴重的懲罰、以儆效尤。這兩方都天真的可以,而且通常還會將對方註記為「不友善廠商、或不友善媒體」。

就廠商立場而言,難道把廣告買好買滿,就能把貨賣到供不應求?如果這麼簡單的話,為什麼還有人砸了大把廣告費,最後還是倒店?
其實以現在的世代來說,「口碑」比廣告置入更具影響力。當然,一定有人知道,後來就有所謂的口碑行銷公司出現;翻白話一點,就是幫忙「寫假分享文、放假消息」的網軍公司。雖說這類公司的確可以操縱部分消費行為(或幫忙滅火),但畢竟都是初期反應,商品不給力、經不起考驗,沒幾下子還是會被消費者踢爆!再厲害的操盤,也無法幫爛貨續命下去。

再就媒體端而論,廠商封殺不邀約,就真的會沒消息來源、只能坐以待斃?如果也是這麼簡單的話,為什麼網上還是有那麼多人分享各種消息,他們的消息又是哪兒來的?說穿了,廠商賣的是公開的產品、不是什麼機密情報,要想做一篇真實的報導還怕廠商不主動邀約嗎?

我想,廠商跟媒體之間,應該有良性且合理的互動;也就是說,媒體應該是公正專業、且值得信賴的,所以廠商也才能有信心將產品交由該媒體試用或評論。兩邊都不要覺得自己很聰明、或覺得自己可以捏著對方的懶蛋、就能叫人就範;因為在資訊透明化的時代之下,現在的消費者都蠻聰明的,誰在玩什麼把戲、都很容易被真的鄉民戳破。

不過,仔細想想,還是要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。雖說媒體有發言權,就該維持中立跟專業性,但話說回來,這還真的是完全很難辦到的一件事!

中立很難,因為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,面面俱到的兩面立場,通常就是沒有原則,有講跟沒講一樣。(就像我現在換位思考一樣)
專業也很難,因為高手都在民間、一山還有一山高,稍有疏忽、一樣也是很容易被鄉民電爆的。
更別說,媒體工作者因為有了話語權,所以難免激動偶有情緒性的發言;或者,跟廠商有了交情,凡事總難免多美言兩句。

平心而論,做媒體是個很難的工作,這也真的不是心中有國旗就能順利過關的。

這現象還能有轉圜的餘地嗎?

某種程度內我想是可以的,但這不是從廠商或媒體雙方下手,而是從各位開始!例如不好的商品我們就拒買、拒吃、抵制,那麼再多虛情假意的美化也都枉然,爛貨遲早得退出市場。

但某種程度內我想也是非常困難的。例如一個政策、一個計畫,到底是好還是不好?都不會有絕對的答案,很多事情也都不是單選題或是非題。

假設,今天我是個行銷人員、上頭說要推廣某個商品,我該怎麼做呢?想想,還真的沒招。除了買廣告、辦活動、爭取曝光,我還能做什麼?萬一商品的本質就很弱了,我非但改變不了現況,老闆還設定我的業績要達標,我是不是只能辭職、一了百了了?這時候如果能找人美言幾句、做幾個棒到嫑嫑的口碑分享,是不是挺好的?而幫忙說好話的人,剛好跟自己也還有點交情,於是乎拜託對方「能不能分享得逼真點、就像真的發生過似的...」,於是將報導內容拿掉「贊助、廣告」的字樣,好像也沒有什麼違和感?

有些時候,葉佩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席的。

總而言之,這個生態目前是不太健康的,但我相信未來還是會慢慢改善,因為紙包不住火,消費者的眼睛已經越來越雪亮了。

以下是原文分享的嵌入連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