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

【天賦】那個決定天花板的東西


天賦這個東西一定是存在的,有很多人都說:「天賦決定了在那個領域表現的天花板!
我也確定有天賦這個東西,而且百分之百認同這樣的說法。
家長、選手、教練、很多人,都很在意有沒有天賦這件事情,因為如果沒有天賦,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力氣! 已經拿過金牌的選手,非常在意自己接下來有沒有機會進奧運,而還沒有拿過牌的選手,也非常疑惑自己到底是不是那塊料?
接下來,這支影片就來跟大家分享「天賦」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東西,因為你完全無法「預先」證明它的存在。
如果有一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,照道理應該可以用科學的方式證明,例如看得到、摸得到,或者是像數學, 1+1=2、3×3=9、8x8=64 … 像物理化學... 這些東西是可以反覆驗證的,不需要靠猜測,因為這是科學不是玄學,也不是命理風水。
但是天賦只能事後驗證,無法百分之百提前證明。
例如:1+1=2 ,不管等號之後的答案是什麼時候寫上去,它事前事後都代表答案會是2,但天賦這個東西,只能靠「 對比」之後、得到答案了,才能再來反推回去,證明它的存在。
例如:一群小孩玩球, 有個小朋友(姑且就說是小明)就比較厲害,我們就會說小明很有天賦,但在他們玩球之前,我們沒有辦法光看外表就能知道小明會比較厲害。而小明到了另外一群小孩裡面,同樣是玩球,其中又有另外三個小孩比他厲害,我們就會說另外那群小孩中,最厲害的那個比較有天賦,然候小明的天賦突然就從我們眼前消失了,馬上我們就看不到他的天賦上哪去了。
這就是我說的「對比」之後,才能反推回去證明,否則我們無法提前知道這個答案,而且這個答案也會隨著另外更強的對比表現出現後而被忽略,反而去定義後面更強的那個表現,認定那才叫做有天賦。
舉例來說,我們每次看奧運比賽,是不是到最後決賽圈關鍵局的時候,終於看到冠軍出現,然後我們就會說「某某某冠軍真的是有天份、 他的天賦完全壓制了對手」...諸如此類的話語。但其實所有會出現在那個競技舞台上的選手,都在自己的領域及國家裡是有天賦的佼佼者; 但經過了最後的對比,觀眾就很有可能把他的天賦拋到腦後,幾乎看不到了。
天賦必須對比才能事後驗證,而人與人之間的比較,一定還要設定相似的對比條件,所得的答案才會比較公平。
最簡單的設定條件就是年齡、體重、或兩者皆有。
游泳項目的設定只以年齡為區分,所以發育快慢也影響了成績的表現。
此外, 人類先天就有基因限制,所以身心發展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增進。畢竟我們不是機器,不可能一出廠就能開到最大功率,人類必須慢慢來。
而成長的增進過程中,身心發展會隨著年齡到達巔峰、接著衰退,但是體力的衰退是比智力來得早很多,一般人大概20幾歲就到達體能巔峰,如果有鍛鍊頂多維持到30出頭,接下來一定開始往下坡走。但智力就不一樣了,人類的智力甚至到60、70歲都還可以繼續增進,之後才會慢慢下降,最普通至少也能維持到退休年齡,跟身體的老化時間點完全不同。
但現在另一個弔詭的地方又來了,其實並不是每個人的身心發展啟動時間點都相同,雖然我們的確是可以抓出一個大概率的啟動時機,不過有些人就是發展得比較晚。
照上面的邏輯來看,開竅比較晚的人,他的外在表現就比同齡較沒天份,也就是所謂的功課不太好,或者是體育比較遲鈍之類的。所以他們很笨嗎?不!
我舉個例子:
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注音及九九乘法表,當時考試,班上有人考得很好、有人一塌糊塗,但如果把那份考卷拿到六年級去考,大家相信應該全班都會滿分? 這就說明如果我們把時間放寬一點,就可以看出同一件事情其實只是先後達成的時間差而已,並不是只有某些特定人能做到,而別人無法完成。
就好像我們都知道醫生很專業很聰明,但並不是每位醫師考取執照的年齡都一模一樣,同樣是有先後差異,但我們到醫院診所看病的時候,卻從來都不會去研究哪位醫生到底是幾歲考取執照。比較晚拿到執照的醫生難道就比較不專業嗎?其實沒人那麼想。
我們看的只是最終的答案,只要是合格醫師我們就相信他的專業,但是他以前有沒有比別人早得到成效,在時間拉長、眼光放遠之後,其實也不是什麼很特別的大事了。
那我們就把這些想法,套回游泳競賽上。
舉例:
一位國內全大運的甲組選手,回頭看到自己10歲、12歲、14歲、 17歲、18歲...的成績時,是不是只是「過程」而已,最終的答案是成年身體定型後的那次最佳成績才算數。小時候的成績拿到後面來看,都很容易達成了。
而我們觀眾來說,還真的沒有太多人記得誰誰誰小時候的成績,會記得的只有自己跟爸媽,其他人根本不在意,沒有值得在茶餘飯後成為話題的誘因。
可能有人不同意我這個說法,說國內A/B標的選手,他們小時候的成績就會被大家津津樂道...
看似如此,並非如此。
大家會去研究是因為那類選手目前還有成績、還在業界,或者是已成為紀錄保持人的身分,我們才會去回顧他的童年;不然的話,只要是中途放棄、離席了,我們就不再會去回憶十幾年前有位神童如何如何了。
所以能堅持到最後,在身體發育巔峰期拿出成績,這看起來會是比較合理的規劃分配。前半程衝得很快,到後段身體都還沒有到達巔峰狀態前就放棄......那前半段的進展對於日後來看,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。
台灣的環境狀態比較偏向前半段加緊鞭策、拼命衝刺,而後半場正要發揚光大時,卻開始放棄。
這些狀況不能只怪教練們,通常會變成這樣一開始都是來自於家長的要求跟期盼,而這個部分也是家長們的虛榮心作祟,以至於把壓力擺在教練肩頭......教練不抓緊操練怎麼行呢?
總之,這次的分享我不去探討台灣的體育環境, 還是把重點回到人體跟心態這個部分。
說真的,人類身體的變化,幾千年來都沒有突破性的發展,我們中學時讀的進化論,那個時間段落是以「多少萬年」為一個單位,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某個選手會突然因為身體進化而成績突飛猛進。人體也不是機械,無法人工升級。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,從幼童到青春期、以致於青少年到成年,這個身體自然成長的階段是會影響到成績表現的。
前半程進步得再快,到後程也得停下來等等大家跟上,而一開始沒能跟上的人,只要繼續一步一腳印不停歇,終究也會走向很接近強者的終點線,甚至直接超越。
這類似「龜兔賽跑」,但強者放緩腳步的原因不是自大,而是「人體構造的先天限制」。 人再怎麼練,也不會練到飛起來的。
但也由於我們實在真的不曉得身體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定型,定型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,所以我們才在這過程中加以培養訓練,期待能夠全力以赴的時候到來,可以派上用場。
在身體沒有定型之前,逼出來的成績有時說不定是假象,但適當地在發育期培養選手的身體,那的確是有所必要。
不過,我聽到很多朋友告訴我:「 現在沒有成績,以後就不會出成績了,所以現在不逼一下不行。」
我認為身體是這樣,只要沒有過度的不可逆傷害, 它都有很大的自愈能力,而且不需要花腦筋去理解,身體自然就會修復自己。可是在這過程中,有一個東西隨著身體也在成長,但它很難自我修復,就是精神力也就是意志力。換句話說,就是心智發展。
照前面的邏輯來看,如果我們按部就班的練習,隨著身心發展一步一腳印地訓練,以我們台灣目前的體育環境來說,一定不會有成績;因為別人可不是這樣練習,人家一開始就比我們刻苦的話,我們就完全沒有上凸台機會了。
這樣的情形一年、兩年、三年下來,誰受得了? 在心態上很快就打退堂鼓,只要找到一個適當的時機點,放棄不練只是規劃中的行程罷了。
嚴格說起來,「心態上的崩潰」會比「身體上的不堪」還來得容易多了。
這個情況只有少數幾位成績最頂尖的選手能夠撐下來、甚至訓練到大學畢業;除此之外,很多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學運動的選手,最後都會在進入大學時默默地放下了選手的身分。我們可以從高中全中運的成績,對比全大運的成績,就可以看到這個端倪。
那麼,我們在孩子們訓練時能做些什麼?我覺得就是「協助孩子保持心態」。這個部分是教練們做不來的環節,因為他一人要面對多人,實在很難面面俱到,尤其是心理層面。
大多數家長都會鼓勵孩子說:「你一定行的!」。
但就我觀察,這個方式實在是太通俗無效了。小時候我爸也告訴我只要你努力,建中台大沒問題,我也知道這個道理,但就沒達成。牽涉到心理因素,事情就不會那麼單純,不過我很確定的是,只要心裡有誘因、有想法,關於執行時的意志力就會變得格外堅強。
我們做爸媽的,就是要幫助孩子「保持心態」。
有心態就有狀態,有狀態才有成績。
最後,我問自己:「帶孩子練競技體育到底要的是什麼?」
進個好大學?還是追尋榮耀?
要進好學校不如去上補習班,同樣的訓練時間花下去,以台灣現況來說,一定可以進到公立大學沒太大問題,而且選擇更多。
可能有人會說:「我小孩就不是讀書那塊料!」請回顧上面講的一大串,「誰是不是那塊料」真的沒人可以提前知道。
要想追尋榮耀,就要「努力、專注、自信、持續」,最後榮耀會自己上門來的。
而如果只是想在未成年階段得獎牌、以後也沒有要走這條路,那我覺得真的不是那麼重要,反正最後只有自己會記得,而且年幼時的勝出在成年之後看來...痾,真的很普通啊。
同樣地,想練身體健康而已,其實更不用那麼在意獎牌、考慮天賦,因為享受過程真的比什麼都重要。不要把孩子的童年莫名其妙地就捏碎了。
鋪陳這麼久,本集總結一段話:
先做到「努力、專注、自信、持續」,等榮耀來了之後,你才能回頭看見天賦。
因為以上四點,才是天賦的種子。
----------
後記:
一定會有朋友認為我的想法不正確,覺得某些老江湖老經驗一眼就能看出誰是不是那塊料,或者是反問:難道身高150公分的人去打籃球,能夠打贏身高200公分的人嗎?
好的,關於第一個狀況:
通常說自己能看出誰是不是那塊料的人,都只會表示誰誰誰「不是那塊料」, 因為就以大數據而言,本來競技體育就是99.99%的人最終都成了肉盾,只有那少數、極少數的人成功;所以我們只要把推理押在大概率的那邊、說他不行,本來就會看起來好像鐵口直斷、百發百中的感覺。
如果換個方向,叫他說說誰「一定行」,我保證一定錯誤率也達99.99%。 所以不要信那些話。他們只會說:「很有機會」而已,無法保證什麼。
第二個問題:
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,所以用反問的角度回答。
如果是一個身材矮小、但是用心苦練球技的人,跟一個從來沒打過的籃球的大高個相比,小個兒還不一定會輸了。去看看NBA多少小個子控球員,如果放到某些國家的職業籃球隊,保證打爆一堆2米以上的大高個。
因為一件事情做到了頂尖,那就進入了極端的領域,要想進入極端領域,之前就要下極端的功夫,不會有用一般的付出,卻達到了金字塔頂成就的事情。
否則那些頂尖運動員在接受採訪時,不都一再表示自己花了多少時間付出,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:「幸好我有天賦,不然就如何如何了...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